梨木虱又名梨虱子以成虫与若虫吸食梨芽、叶及嫩梢汁液,以若虫为害为主。叶片受害后发生褐色枯斑,严重时全叶变褐,引起早期落叶。若虫分泌大量粘液,诱发煤污病。新梢被害后发育不良。果实受害后果面呈烟污状,影响外观品质。专注桃树苗,蜂糖李树苗,梨树苗等各类果树栽培,新特优品种的推广,宣传的成都田园果树研究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提醒果农梨木虱的为害使树势削弱,当年产量受损,花芽分化受阻,给来年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
形态特征
(一)成虫
分冬型和夏型两种。冬型体长3.0mm左右,体褐色;有黑色斑纹,前翅后缘区有明显褐斑。夏型体长2.5~2.7mm左右,体色多为淡黄绿色,翅上无斑纹。
(二)卵
长椭圆型,一端尖细,连接一根长细柄;一端钝圆,有刺状突起,固着于植物表面。冬型成虫早春产卵为黄色,夏型成虫夏季产卵为乳白色。
(三)若虫
体扁圆型。初孵若虫体型小,似针尖,活跃,爬行快。第1代初孵若虫体色淡黄,复眼红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虫为乳白色,若虫稍大以后即转为绿色,但晚秋末代老若虫为褐色。若虫经四次蜕皮羽化为成虫。2龄若虫***活跃爬行***快。3龄若虫翅芽增大呈褐色,突出在两侧。
习性及发生规律
梨木虱一年发生3-5代,以成虫在树皮缝内过冬,早春树体萌动时的2~3月份即出蛰为害,出蛰后先集中到新梢上取食,补充营养,排泄白色蜡质物,而后交尾并产卵。发芽前即开始产卵,此期将卵产在枝叶痕处,发芽展叶期成虫将卵产在幼嫩组织的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和叶面主脉沟内或叶背主脉两侧,每年发生代数视不同地区而变化。若虫多群集为害,有分泌粘液的习性,若虫居粘液内为害,粘液还可借风力吹动将相邻叶片粘合在一块,若虫居内取食。成虫能飞、会跳,多在隐蔽处栖息为害。干旱年份发生严重,为害期以6~8月***重,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
梨木虱的发生与温度和降雨有密切关系,在高温干旱的季节或年份发生较重。反之,雨水多、气温低,则发生轻。
防治措施
防治梨木虱应******放在前期,抓关键期,并树立全年性综合防治的观念。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防治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为害程度降到******。
(一)农业防治
早春秋末清洁果园,刮树皮结合施基肥,将落叶、杂草清理集中,同肥料一起深埋;秋末灌水措施,可有效地消灭越冬成虫,同时对越冬的梨小食心虫、黄粉蚜等害虫也起到杀灭作用。
(二)人工物理防治
在梨木虱第2代若虫期,集中3~4天的时间,对树头、背上、外围等部位未停止生长的新梢摘去顶部5~6片叶以上未展开的。